国学金句12
接四方之贤士,察四方之事情,览山川之形势,观古今兴亡灭乱之道,这道理方见得周密。 接待四方的贤能之士,观察四方的事事物物,浏览各地山川的形势,考察古今兴亡灭乱的道理,如此来做,便可把你的学说和道理说得周密。
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,便公;以自家私意去处之,便私。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,便是为公;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,便是为私。
须是表里皆实,无毫虚伪,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,德方日新矣。 (一个人)必须里面(心中)和外面(形象)都实实在在,没有丝毫虚伪,然后才能有不断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,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。
官无大小,凡事只是一个公。若公时,做得来也精彩。便若小官,人也望风畏服。若不公,便是宰相,做来做去,也只得没个下梢。 做官没有大小,凡事就只是一个公字。如果一切为公,做起事来便精彩。即使是个小官,人家听说后也敬畏、折服。假若不公,即使是宰相那样的大官,做来做去,最终也是没有好下场。
凡人所以立身行正,应事接物,莫大乎诚敬。诚者何?不自欺、不妄之谓也。敬者何?不怠慢、不放荡之谓也。 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,对待各种事物(待人待物),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。什么叫诚呢?不自己欺骗自己,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。什么是敬呢?不对人怠慢,不纵情放荡自己的意思。
生民之本,足食为先。是以国家务重实,使凡州县守倅,皆以劝农为职。 使百姓维持生活的根本,吃饱饭应是第一。所以说国家一定要重视给百姓办实事,使各州县官员都以鼓励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责。
为学之实,固在践履。苟徒知而不行,诚与不学无异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,则所践履者,又未知其果何事也。 治学的实在说法,应该是实践。如果只知道不去行,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。如果只是行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那么虽然实行了,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。
处事之要: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。 处理事情的要点是:端正正确的主张,不谋私利;阐明其中的道理,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。
修身之要:言忠信,行笃敬,惩忿窒欲,迁善改过。修身的要点包括:说话要忠诚、信实,行为要实际、恭敬,惩戒忿恨,消除贪欲,向好处去做,把过错改掉。
学者自强不息,则积少成多。中道而止,则前功则弃。其止其往,皆在我不在人也。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,学问才能积少成多。如果学了一半便停止,那就前功尽弃了。是止步还是继续努力,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别人。
闻道有蚤莫,行道有难易。然能自强不息,则其至一也。 知道道理有早有晚,执行道时有难有易。(当你知道道以后)能够自强不息,努力去干,这便是达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。
人惟患无志,有志无有不成者。一个人只有愁没有志向,有了志向没有办不成事的。
不可自暴、自弃、自屈。(一个人)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,自己放弃自己,自己委屈自己。
展布四体,通其有无,官民农商,各安其所而乐其生。 (国家、社会好比一个人)展开它的四肢,各地之间互通有无,不论是官吏、百姓、农夫、商人,应该各自安居乐业(享受和平、平等之福)。
书有刚柔比偶,乐有声器,礼有威信,物有规矩,事有度数,而性命、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。 书的内容有刚强的、柔弱的、比偶的,音乐有声乐、器乐,礼有威仪、信义,物有规和矩,事情有一定的度数,而一个人的性命、道德也没有超出社会而独立存在的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 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,(同样是死)应该(为正义而死)留着自己这一颗红心照耀历史。
日日而省之,日日而改之,是之谓日新又日新。 天天反省自己,天天改正过错,这就叫做天天新、永远新。
贤者小学以明,不贤者废学为昏。 贤能的人稍微学学就明白,不贤明的人废弃学习变得昏暗。
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。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、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。
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(我好像一块石灰石)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,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,甚至将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,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。(石灰与人一语双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