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 孔子说:“富裕与贵显,是人人所盼望的;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,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。贫穷和下贱,是人人所厌恶的;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,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。”
子曰: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” 孔子说:“(一个人)假如一切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处理疑问,就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。”
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(孔子的弟子)曾子说:“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,只是忠和恕罢了。”
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孔子说:“一个有道德的人首要讲的是大义,一个缺道德的小人首要讲的是利。”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孔子说:“看见贤人,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;看见不贤的人,应该自身反省反省(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)。”
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孔子说:“对父母的年龄不能 不时时记在心里,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,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。”
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孔子说:“一个有道德的君子,言语要谨慎,工作要勤劳敏捷。”
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 孔子说:“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,必须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。”
子曰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 (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错)孔子说:“以前我听到别人说的话,便相信他的行为;即日我对别人说的话,不但要听,还要考察他的行为,才能相信。”
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 (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孔文子为什么称“文”时)孔子说:“(孔文子)聪慧灵敏,喜好 学习,肯向比自身位置低的人、年龄轻的虚心求教”
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 孔子(在向弟子颜回、子路说起自身的志向时)说:“(我要使)老人活得安逸,朋友们信任我,年轻人怀念我。”
子曰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孔子(在回答弟子子贡关于仁的疑问时)说:“所谓仁,是说自身站得住,也让别人站得住。自身事事行得通,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。”
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 孔子说:“(把所见所闻的)默默地记在心里,全力学习而不满足,教导别人而不厌倦”
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 孔子说:“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,根据在于德,处理人际联系依靠仁,还要游习于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之中。”
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 孔子说:“(教导弟子时)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刻,不要急于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刻,不要急于去启发他。假如教给他东方,他却不能 由此推知西、南、北三方,便不必再教下去了。”
子曰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孔子说:“(我整天)吃粗粮,喝冷水,弯着胳膊做枕头,也自得其乐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,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(不去要,不理睬)。”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孔子说:“多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须有能够为我所取法的人。我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改正自身。”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(孔子的弟子)曾子说:“一个读书人不能够不刚强没有毅力,因为他肩负重任,路程遥远。”
子绝四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:不凭空猜测,不绝对肯定,不固执己见,不唯我独是。
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” 孔子在河边,感叹道:“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!日夜不停地流去。”
子曰:“法语之言,能无从乎?改之为贵。”孔子说:“严肃而又契合原则的话,能够不接受吗?改过才是可贵的。”
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 孔子说:“一个国家的军队,能够丧失元帅,(但是)一个男子汉,却不能 强迫放弃自身的主张。”
子曰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 孔子说:“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,仁德的人时常乐观,勇敢的人无所畏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