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”孔子说:“多责备自身,少责备别人,就可避免 别人对你的怨恨了。”
子曰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 孔子说:“当政的君子不因为人家说上几句好话便提拔他,也不因为他不是好人而鄙弃他的好话。”
子曰:“巧言乱德。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” 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。小事情不会忍耐,便会坏了大事情。”
子曰:“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” 孔子说:“(考察一个人时)许多人都厌恶他,必须要认真地考察;许多人都喜爱他,也必须要认真地考察。”
子曰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” 孔子说:“人能够把道弘扬光大,而不是道来支配人、左右人。”
子曰:“有教无类。” 孔子说:“(我对)人人都实行教育,没有(贫富、贵贱、地域、年龄等)区别。”
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有九种思虑:看的时刻要思虑看得明白,听的时刻要思虑听得清楚,脸上的颜色要思虑温和,自身的容貌态度要思虑端庄恭敬,说出的语言要思虑忠诚老实,对待工作要思虑严肃认真,遇到疑问时要思虑如何 向别人请教,将要发怒时要思虑发怒后有什么后患,见到能够得到的名利要思虑自身能不能应该得到。”
(子)曰:“恭,宽,信,敏,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从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 (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问仁时,孔子)说:“庄重、宽厚、信实、勤敏、慈惠。庄重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,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,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,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,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。”
子曰:“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”孔子说:“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,这是对道德的背弃。”
子曰: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、叔齐与!”孔子说:“(遇到难处或不顺利的事时)不动摇自身的意志,不辱没自身的身份,恐怕是伯夷、叔齐那样的人吧?”
子夏曰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 (孔子的弟子)子夏说:“广泛地学习,坚守自身的志向,遇不明事物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,多思虑当前的疑问,仁德就在这里面了。”
孟子对曰:“仁者无敌。”孟子回答(梁惠王)说:“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。”
(孟子)曰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 (孟子)说:“孝敬自身家中长辈,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;爱护我家的儿女,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。”
(孟子)曰:“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物皆然,心为甚。” (孟子)说:“用秤称一称,才能知晓轻重;用尺量一量,才能知晓长短。什么东西都是这样,人的心更须要这样。”
孟子对曰: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” 孟子回答说:“以人民的愉快为自身愉快的人,人民也会因你的愉快而愉快;以人民的忧愁为自身忧愁的人,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(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)。”
(孟子)曰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 (孟子)说:“我善于养我(这种至大至刚、塞于天地之间的)浩然之气。”
孟子曰:“子路,人告之以有过,则喜。禹闻善言,则拜。” 孟子说:“(孔子的弟子)子路,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,他很欢喜。(当年的圣君)禹听到不一样意见后,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。”
孟子曰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孟子说:“依靠天上(自然界)的有利条件,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,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。”
(孟子曰:)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 (孟子说):“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,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。在道义上不占主动(无道、无德、无理)的人,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。很少人帮助的人,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;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,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