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行而伦清,耳目聪明,血气和平,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音乐推行以后,人间的伦理便清楚了。(人们听到肃穆、高雅的音乐后)耳聪目明,心情和平,便可以达到移风易俗、天下太平的目的。
恶言不出于口,忿言不反于身。 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,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。
子曰:“君子约言,小人先言。” 孔子说:“一个君子往往不先说话(而是先干实事),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(不一定干出实事来)。”
子云:“善则称人,过则称己,则怨益亡。” 孔子说:“发现善事称别人,出现过失自己承担。这样,百姓对你的怨恨便消失了。”
子曰:“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”孔子说:“把人家的恶言隐藏起来(不要过分宣扬),对人家的善言大力提倡。抓住两头(进行分析,找出最佳方案)用不偏不倚的办法对待百姓。”
子曰:“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”孔子说:“忠(尽己之心)和恕(推己及人)的品德离中庸之道不远,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意的事,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。”
子曰:“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;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”孔子说:“身居高位的人,不欺凌下面的人;身居下面的人,不攀附上位的人;端正自己的行为,规规矩矩做事,不求别人,这样别人便无怨恨之心了。(一个人应该)上不怨恨天,下不归咎人。”
子曰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孔子说:“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,好比走远路那样,必须从近处开始;好比登高山那样,必须从低处开始。”
子曰:“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” 孔子说:“治理国家大事,首先要得到人才,选拔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,品德修养取决于(这个人)是不是遵循正道,遵循正道又取决于(他有没有)仁心。”
子曰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” 孔子说:“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,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,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。一个人懂得这三点,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”
子曰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 孔子说:“(世间事物很多)要从多方面学习研究;学习研究遇到疑难,要认真仔细地请教别人;请教之后,自己还要作一番思考;思考之后,还要判断出是非得失;事事明确后,就切切实实地去做。”
子曰:“自诚明,谓之性;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” 孔子说:“(真诚是天理赋予的)所以由内心真诚而达到明晓事理,这叫做先天的本性;由明晓事理而达到内心真诚,这叫做后天的教化。做到内心真诚,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;明晓事理,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。”
子曰:“诚则形,形则著,著则明,明则动,动则变,变则化,唯天下至诚为能化。” 孔子说:“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,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,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,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,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,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(出神入化)。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。”
子曰:“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,又通过求教和学习,使自己的道德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,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;既有极端高明的修养,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。”
子曰:“居上不骄,为下不倍。国有道,其言足以兴;国无道,其默足以容。” 孔子说:“身居高位不骄傲,身居低位不自弃,国家政治清明时,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;国家政治黑暗时,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。”
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。世间的万物一起生长而不相互伤害,各种规律共同存在而不矛盾。小的道德很多,都在分别推行着,大的道德却在一直支配着人们,从这里就可表现出天地之大(无所不容)了。
君子之道,淡而不厌,简而文,温而理,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与入德矣。一个君子的主张和作为,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,虽然简约但却文雅,温和中显出道理来。能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,风向来自何处,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。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。
子曰:“君子不失足于人,不失色于人,不失口于人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,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,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。”
子言之:“仁者天下之表也,义者天下之制也。”孔子说:“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,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