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以治之,思以精之,朋友以广之,名誉以崇之,不倦以终之,可谓好学也已矣。 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,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的精华,通过朋友之间交往来加以推广,通过一些宣传途径把它推崇,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,这正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。
或问:“何以治国?”曰:“立政。”曰:“何以立政?”曰:“政之本,身立则政立矣。” 有人问:“怎样治国呢?”回答是:“要确立政令。”又问:“怎样确立政令呢?”回答是:“确立政令的根本在于每个人(加强自己的修养后)立正自己的身子,这样国家的政令自然能确立了。”
教者何谓也?教者,效也。上为之,下效之。什么叫做教呢?教就是效法(学习)。上面怎样做,下面就跟着效法(学习)。
智者,知也,独见前闻,不惑于事,见微知著也。什么叫智呢?智就是知识。你自己见到的,听到的(事情多了,知识面广了)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,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。
天无私,四时行;地无私,万物生;人无私,人享贞。 天(自然界)公正无私,春夏秋冬四时在不断变化;地公正无私,各种各样生物不断生长;人公正无私,人人能享受到安宁幸福。
苟利社稷,则不顾其身。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,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。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 一个君子的行为,应安静地修养自己,用俭约来培植德行。如果不澹泊(追求功名利禄),便无法表明自己的志向;不安静地修养自己,便不能够达到遥远的目标。
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 与好人在一起,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,日久天长,自己也变香了。与坏人在一起,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,日久天长,自己也变臭了。
见人读数十卷书,便自高大,凌忽长者,轻慢同列不如无学也。 我看有一些人只读过几十卷书,便自高自大起来,对长辈很不礼貌,对同辈更轻视傲慢(这些人)还不如没有学问。
夫学者犹种树也,春玩其华,秋登其实。讲论文章,春花也;修身利行,秋实也。学习就像种树,春天可以观赏花朵,秋天可以收获果实。谈论文章,加深体会,如同春花;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,如同秋实。
幼而学者,如日出之光;老而学者,如秉烛夜行,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。 幼年时学习的,好像太阳刚出来,光芒四射;老年人学习的,好像手持蜡烛夜里行走,这比闭着眼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得多。
夫食为民天,民非食不生矣。三日不粒,父子不能相存。 吃饭对百姓来说,是天大的事,百姓不吃饭便不能生存。假如三天不吃饭,即使是父子也不能相互生存。
不信之言,不诚之令,君子弗为也。臣言自古皆有死,人无信不立。 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,不诚实的命令,君子是不去做的。我认为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,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,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。
夫能遗其身,然后能无私。无私,然后能至公。至公,然后以天下为心矣,道可行矣。 (一个人)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,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。(一个人)无私心,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处,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,(这样的话,那种高超的)道便可推行了。
师者,所以传道、受业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 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释疑难问题的人。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,谁能没有疑惑呢?有了疑惑不去请教老师,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解开。年龄长于我的,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早于我,我应拜他为师。即使年龄小于我的,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,我也应该虚心地拜他为师。
业精于勤,荒于嬉,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 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,由于玩乐而荒废;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,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。
夫圣人之为心也,必有道而已矣,非于神也,盖于人也。 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,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来,并不是神灵赋予他们的,是人思考、研究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