烈士所以异于恒人,以其仗节以死谊。 (做出显要事功的)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,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,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。
天之道在生植,其用在强弱;人之道在法制,其用在是非。天的道理(自然界的规律)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断生育生长,它的表现作用是有强有弱。人世间的道(规律)是法制,它的表现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。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(一个人应该)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,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。
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,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,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,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。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,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,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(学习儒家学说的)教师,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,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学校。
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。 (一个人)所恪守的应该是道义,所履行的应该是忠信,所珍惜的应该是名节。
圣人因时制宜,文王之时与周公异,故文王以其时而方,周公以其时而变也。 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在制定合适的政策。(例如)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,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,而到了周公时,形势有了发展,做法便会跟着变化。
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 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,却沾不上污泥,经过洁净的水洗涤,美观动人而不妖艳。它中间是空的,外面是直的,不蔓生,不生杈,香味远扬,可以远远地对它观赏,但不应把它随意玩弄。
仁、义、礼、智四者,动、静、言、貌、视、听无违之谓纯。心纯则贤才辅,贤才辅则天下治。 仁、义、礼、智四项品德,动、静、言、貌、视、听几方面,都不违背规定的做法叫做纯。只有心灵纯洁,贤才才能辅佐你;只有贤才辅佐,才能天下大治。
夫信者,人之大宝也。国保于民,民保于信。非信无以使民。 信(这个道德概念)是人中最大的宝物。一个国家重点应保住民,对民则要保住信。如果不讲信,便无法使唤民。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 (一个有作为的人的行为,应该)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,自己做事,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,使过去的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以延续,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太平之基。
民,吾同胞;物,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,慈孤弱所以幼其幼。 (天下的)人民,都是我的同胞;(天下的)万物,都与我关系密切对于老年人应该尽量尊重,以天下的长辈为我的长辈。对孤独、幼小、纤弱的人应该加以爱护,以天下的晚辈为我的晚辈。
至当之谓德,百顺之谓福。德者福之基,福者德之致。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,一切事情顺顺当当就是福。德行是福气的基础,福气是德行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君子自知自信,了然不惑。 一个君子对自己的主张自己清楚,又有信心,不会为一些外力所干扰,所迷惑。
为政之道,以顺民心为本,以厚民生为本,以安而不扰民为本。当政的道理,以顺民心为根本,以使百姓生活宽裕为根本,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。
天下之治,由得贤也;天下不治,由失贤也。天下大治,是因为得到贤才;天下混乱,是因为失去贤才。
君子之学必日新。日新者,日进也。不日新者必日退,未有不进而不退者。一个君子学习时一定要天天新。能天天新,就能天天进步。不天天进步必然天天后退,从来没有既不进又不退的事情。
诚者,天之道;敬者,人事之本。敬则诚。 诚(这个道德概念)是符合天道(自然规律)的;敬(这个道德概念)是人际之间的根本。能够做到敬,便能做到诚。
人皆可以为圣人,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。不至圣人而已者,皆自弃也。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,一个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应该达到圣人的标准。如果达不到圣人的标准,都是自己放弃自己。
人须先立志,志立则有根本。譬如树木,须先有个根本,然后培养,能成合抱之木。 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,立定志向才有根本。比方树木,就须先有根本,然后不断培养,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。